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8300诞生记:昌化神秘军工厂的往事,揭开面纱……

来源:临安区昌化镇石铺村      时间: 2020-10-27
从1969年创办,到1989年迁址嘉兴。8300厂,在临安昌化度过了二十年。这座曾经让人们充满好奇的军工厂,也从喧闹走向寂静。2020年,规划打造成为新型乡村文化中心和临安西部文旅中心的八三〇〇文化体验中心将在这里诞生,在8300厂改造重生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溯那段神秘而辉煌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势力的包围和威胁之中。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不断增派兵力;西南中印边境形势偏紧;东南沿海仍处于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之下,台湾的国民党依仗着美国撑腰,妄图“反攻大陆”;南部邻国越南,美国侵越战争正在升级。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年轻的共和国上空。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及沿海地区,极易受到战争的摧残。一旦战争爆发,如何保留住刚刚发展起来的工业经济?如何保障战时的军工生产? 毛泽东审时度势后,接连发出了指示: “要准备打仗” “第一线和第二线要搞三线” “沿海各省市都要搞点小三线,属于地方军工厂” “三线建设要抓紧” ▲来源I澎湃 毛泽东指示中的“三线“指的是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三线建设主要用于国家层面的战时军工支持。而“小三线”指的是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小三线的地方军工企业,是为了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反侵略战争中能“省”自为战、坚持抵抗。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全国建设小三线的决定,指示要从一线往内地搬迁一批工厂、设备和技术力量,以尽快建成战略后方基地,完成备战任务和改善工业布局。 ▲来源I澎湃 战略后方基地建设有几条原则:既要分散,又在适当集中,便于联系协作;既要靠山隐蔽,又要便利交通运输;动力来源较易解决;距离市镇不太远,生活有依托…… 位于临安西部的昌化镇十分符合上述条件。昌化地处华东战略后方,紧邻皖南,协作方便;既有众多高山丘陵易于隐蔽,又可以通过杭徽公路较快抵达杭州上海;昌化作为老县城,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配套较为完善…… 这样的地理条件,首先获得了上海市的“青睐“。1965年,在昌化镇昌北区仁里乡建成上海协作机械厂,军工代号9383厂。 在建成上海协作机械厂同时,上海市战略后方工业基地的规划中,还将天目山南北地区与江西婺源一起,做为发展储备用地。 而作为浙江小三线建设项目的8300厂,落户昌化比上海协作机械厂晚了四五年。 8300厂的前身是浙江邮电管理局主管的602厂。浙江省小三线企业以6字头编号,601厂在开化,603厂在於潜。最开始602厂选址建在永康方岩镇寿山坑(又称五峰书院),列为602工地。但后来勘察,认为寿山坑不符合小三线建设的条件,还没开工便重新选址,将地点定在临安昌化镇郊一条隐蔽的山谷里(今后营村和联盟村境内),定名602厂(后来归属国防工办,更名8300厂)。 ▲国营天目机器厂(原8300厂)老照片 1969年12月的一天,下着大雪,地上的积雪没过膝盖。郑兴法和妻子周涛抱着5岁的小孩,举家从江山来到昌化镇。和他一样,在中央、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带着满腔激情,奔赴这条山谷的,还有从杭州多家大企业中抽调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有从杭州招收的青年学生,有在浙江兰溪、江山招收的复退军人,也有从全国各地调入的技术人员…… 当时省邮电部门实施军事管制,602厂归省局管。建厂时,省局组织了干部出发昌化,参加义务劳动,原省局领导曹一中也曾蹲点602厂。 ▲小三线劳动场景雕塑 这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开始了白手起家。先利用己废弃的场所作过渡,边劳动边工作,以确保生产、建设两不误,加速小三线建设的进程。新厂区基建开工时,全厂上下,干部群众齐上阵,开山劈地,山头红旗飘飘,洋镐飞舞,手推背拉,干劲冲天。 ▲8300厂工作老照片 他们挖山劈石,建起了装配车间;他们参与四机部“小八一(B)电台”攻关会战,在所有同类厂中第一个投入大批量生产;“华美”牌双工电台、袖珍电台、小双工、单工电台、数字选呼器等产品从这里诞生…… 对外称为“天目机器厂”的神秘军工企业,8300厂的军工传奇在昌化开启。